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
第一次论坛在徐州市成功召开
至德传承 共襄盛举
2023年4月15~16日
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第一次论坛大会集体合影
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
第一次论坛大会议程
主持人……………………………………………………………徐爱家
4月15日 上午9.00 大会开 幕…鸣炮 ……………………………
第一项 全体肃立(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二项 向徐氏始祖若木公圣像三鞠躬………………………………………
第三项 唱(徐氏会歌)………………………………………………………
第四项 介绍嘉宾………………………………………………………………
第五项 致欢迎辞…………………………………………………… 徐维国
第六项 论坛大会演讲开始……………………………………………………
(1)徐氏根源在何处……………………………… 江苏省睢宁县,徐清义
(2)历史上的古徐国和移迁考…………………… 江苏省徐州市,蒋九贞
(3)古徐国发祥地究竟真实的在何地何处?……辽宁省鞍山市,徐明旭
(4)我对郯城“豹公墩”不靠谱要说点真话…… 山东省兰陵县,徐进谟
(5)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真伪辨析………… 江苏省邳州市,崔学法
(6)费县博物馆、台子沟徐国历史文化考证有感……山东枣庄市,徐存怀
(7)郯城以讹传讹的“豹公墩”……………………江苏省睢宁县,徐清义
(8)徐国史实挖掘与研究之我见……………………安徽省安庆市,徐一明
(9)东海徐氏先祖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南京市,徐国英
(10)我对古徐国发祥地的一点浅见……………………辽宁鞍山,徐明旭
(11)发挥网站作用,扩大徐姓学术研究…………河南洛阳,徐广恩
4月16日 上午9.00
(1)如何与时俱进,传承发展徐氏谱牒文化…… 江苏省睢宁县,徐清义
(2)探源徐达世家……………………………… 江苏省南京市,徐爱家
(3)续修族谱为家国,寻本溯源留子孙………… 安徽省阜阳市,徐志和
(4)新时代徐氏谱牒文化新的篇章……………… 山东省枣庄市,徐存怀
(5)新续族谱为家国,寻本溯源留子孙………… 湖北省通山县,徐唐贵
(7)《明清东北徐氏移民史》概要…………………… 辽宁鞍山,徐明旭
(8)传承谱牒文化推动我省再上新台阶………… 河南省洛阳市,徐广恩
(10)续家谱推动家族繁荣传统文化基础……… 江苏省扬州市,徐学林
4月16日下午2.00
(11)公布“研究委员会”委任名单
(12)宣布“中华徐氏文史通鉴”编委会核心小组成员委任证书
(13)宣布“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联络处”任职人员
(14)向各省市县颁发“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联络处”授牌
(15)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第一次论坛大会公报
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
第一次论坛大会会议公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失去文化,失去文明,失去历史,失掉原则,便如同失去灵魂一样,如若文化违背历史,违背事实,是非不分,固守偏见,由人摆布,以讹传讹,是最大的愚蠢,活着也只是个行尸走肉罢了。
2022年9月3日,国内徐氏文化研究者云集江苏睢宁,筹划成立“徐氏文史谱牒研究会”,经过报请批准,定名为“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2022年9月18日在睢宁成立,受到各地徐氏宗亲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为把“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办得充满活力、具有鲜明特色,富有魅力、拥有实力、体现能力,结出丰硕成果,决定于2023年4月15日-16日在徐州市召开“徐氏文史谱牒研究委员会第一次论坛大会”,出席大会的有36个省市县徐氏85人,特邀学者6人。
论坛大会15日召开这天上午,郯城徐氏继2015年在邳州召开的全球徐氏年会中发生闹场后、这次又派来的族霸若干人连夜奔到徐州,并带来了:所谓“郯徐会〔2023〕002号‘郯城徐氏宗亲联谊会’写的‘保护徐人心灵寄托,维护徐氏精神家园’文稿”。窜到会议大厅㪚发,想阻止我们大会的召开,并恶毒诽谤徐清义,对于这个非法组织到来的族霸,受到与会代表们一致谴责并驱逐出会场。
尽管大会受到郯城徐氏的一些族霸的威胁,但依照尊祖敬宗,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国史、尊重县志和尊重考古挖掘的原则下,同则相亲,异则相离,除訛解误,正本清源。按照论坛大会主要议题,经过两天众多代表的发言和研讨,对以下七个重要问题认定如下:
一、东夷族的历史文化
东夷是华夏人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东夷包括淮夷,淮夷分布在苏皖北部和安徽东北部淮河流域一带。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
太皞一作太昊,又叫伏羲氏,也称伏牺、庖羲、庖牺、宓牺、皇雄等。相传太皞是东夷人的始祖。东夷人所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辉煌的文化之一,
二、关于皋陶与徐氏先世祖伯益的关系。
郭沫若先生云:“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音之转,当是从两个近亲部族发展下来的。”皋陶与伯益都是东夷族部落首领,皆为
舜帝和禹的重臣,禹立国后,皋陶主政因年老早死,禹授伯益主政。史书没有载过皋陶与伯益是父子关系,禹授伯益主政,亦没有说过授皋陶之子伯益主政之语。早在《中华徐氏文史通鉴》第二卷99页,湖南湘潭徐颂庭和38页天津徐宝兴曾撰文曰:“伯益与皋陶的亲缘关系考辨”中,皆否定伯益是皋陶之子之说。并没有为全体徐氏族人所接受。
三、若木公与黄帝系的关系问题。
我们徐氏起源在没有西汉以前的记述黄帝系是徐氏父系先祖的文字的情况下,不必去溯这个源。黄帝当年,先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通过各种方式成为中原诸多部落的共同首领。北京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徐自强在《关于徐氏的族源问题》曰:“伯益部落为虞舜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之一,与黄帝族系统无关,更无血缘关系。”而徐姓谱牒多以颛顼之后,先人修谱时溯这个源,无非要证明本姓氏是“正统”、“正宗”。我们当代及以后的徐姓族人应在“光前”、“裕后”这两件事上,着重“裕后。”从而与各民族、各姓氏的中华儿女一道,为国家、为人类创造出更丰硕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以此为荣。
四、关于伯益嬴姓来源
先世祖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懂鸟语、知禽兽,调驯野生动物成为家禽家畜,他发明了凿井技术后,为我国水井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舜帝还让他掌管火种,他有计划的烧荒,在驱赶走危害先民的猛禽野兽的同时也烧出了大片可耕种的土地。并辅导各族在低洼地种植水稻,为先民的温饱和氏族的兴旺做出了重大贡献。舜赐伯益为“嬴”姓。“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属嬴姓的有十四个姓氏(包括廉、徐、江、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之始。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
五、夏封徐地和移迁由来
中华家谱博物馆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简图》中,“颛顼-穷蝉-敬康-女修-大业-伯益。清代徐时栋在《徐偃王志》中曰:“女修生大业,大业生伯益。舜帝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晚年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伯益。史书上记载,与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功勋卓著,理应是禹的继承人,伯益却谦让不就,隐居于箕山(在河南登封市境内,其与嵩山山脉隔登封城和颍河相望),但禹死后,启与益发生争夺
王位的斗争,结果启杀了益,启世袭君主制国家,继承了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夏王启继位后,因伯益辅佐禹治水有功,于六年分封伯益次子若木为徐国国君。
夏封徐地于何地?据史载和徐地考古挖掘佐证,徐国初封发祥地,居费城(今之山东费县,上古时期,费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皞近畿之地)。《承平寰宇记》载:“費,原名鄪,为东夷古国也”。并有1965年,在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的青铜器“徐子氽鼎”,可知当时的徐国政治中心应在蒙山之费。故有“费之徐国”。
西周前期,周公东征徐戎、徐戎曾多次联合淮夷反抗周王朝。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二十七代国君康公(驹王)起兵西讨济于河,一直打到黄河边上。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致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鲁侯伯禽面对初建的鲁国,曾集结力量,亲自率兵在徐国和鲁国的结合部“费”作“费誓”,也就是在今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的地方,以鲁国胜徐国败而结束,徐国的大疆土被鲁国占有。
对于这次战争,史书没有进行正面记载,赵宗秀《试论商末周初徐国之所在》,说的是徐国都城从费县迫使行政中心往平邑、縢州一带游走。后来,由于战事所迫,南徙到南方数百里外的苏皖北部淮水之滨泗州(今江苏泗洪和泗县一带),后人称曰:“淮水徐国。”后经第28世渰,第29世彦、第30世训(东平侯)、第31世绥(周昭王拜为“列国侯”他拒绝并隐居泗州徐城东20里平原县徐里山中)。第32世诞(史称偃王)时,在五代国君休养生息后,国力才得恢复和发展,徐国更加强盛而代宗周,至周穆王时,徐夷的势力在整个南部淮夷集团的各个方国中最为强大。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穆王畏其方炽,乃分管东方诸侯,命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范围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苏、皖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公元前962年,西周穆王主政无道,意不在天下,第三十二世诞公(偃王)在九夷三十六国拥戴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连楚讨伐偃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后来偃王到下邳武原山下(在今邳州市境内),将王族一分为二。部分王族跟随偃王沿黄河东渡入海,隐居舟山群岛,后到达越境(今浙江)。因该地是依附之国。因徐与越国没有利害冲突,最后立足故篾(龙游,现浙江的衢州)。偃王将其子“宗”及随之民众等避居下邳的武原东山下。偃王弃国出走后,周穆王见偃王深得人心,对他避免流血之举有所感动,便复封偃王之长子“宗”为徐子,后改封为“颖川侯”,继续管理徐国。偃王子宝宗落居下邳武原后,在下邳筑城建都(即经考古挖掘出的“梁王城”遗址),至此,后徐国自西周穆王时期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承袭国君有:宗、仁、宏、希、尫、恭、畅、永、思、强、亘、章禹共十二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冬,徐国为吴所执,自此失去国号。
六、徐国历代国君卒葬何地何处?
自夏封若木为徐国国君后,“徐谱”多载相延为1649年。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结题夏代起自公元前2070至前1600年。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时间,夏启封徐国为夏6年(启继位后9年病死)。之后,徐国传承44代国君,即为公元前2054-公元前512年,相延1542年,平均每代为35年。那么这44代君主卒葬何地何处,自古至今正史无载,清代徐时栋著作的《徐偃王志》中,亦无明确所载。
第20世纪末,国家改革开放后,郯城县徐氏于1998年4月吉日竖立一通“徐氏始祖碑记”,碑文为郯城县电视台徐绍贵谨撰,徐树超书丹。
之后,郯城县利用所谓“豹公墩”与“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密切协作,在郯城县竖立“中华徐氏始祖陵”碑。碑文写上葬在“豹公墩”的有徐氏始祖若木、二代征国、三代房、四代仁、五代豹、六代谦、七代佥、八代澄、十四代强和十九代及若木公的父亲伯益等十一代,均安葬在“豹公墩”。自此以讹传讹,谎言越传越离奇,受到众多徐氏有识之士的反对。近几年,郯城出现一些族霸,严禁评说,甚至有的族人遭到辱骂和威胁。
此次文化论坛大会中,为证明所谓“豹公墩”的真伪,有多位研究者对郯城所谓“豹公墩”里埋葬徐国十一代国君是讹传,辽宁省鞍山市徐明旭宗亲带来一本明代《郯城县志》和一本清代《续修郯城县志》,在362页中载:“明万历崇祯年间,郯城只有:十五里墩、五里墩、曹村墩、重兴墩、壮囗墩、界牌墩、十里墩、黄家楼墩、龙王庙墩、苍煙墩、兴花墩,而没有所谓‘豹公墩’”。据说所谓“墩”是古代驻军之地。可见“豹公墩”,是郯城徐氏由“豹公墓”而演变成“豹公墩”的。在434页名贤中载:“于公、于定国等墓”,也没有“豹公墓”。在521页,明邑人,刘翔/撰文:“孝妇塚中载:“炎汉有孝妇婉婉,德性美,夫死养其姑,孝行世莫比,姑恐累壮丁,惨然自缢死,”此《郯城县志》、《续修郯城县志》和2001年出版的《郯城县志》均无载“豹公墓”一纸片文。
奉劝郯城徐氏族霸要人,应认清形势,以尊祖敬宗,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国史、尊重《郯城县志》、尊重族人呼声为重,应认真学习族规家训,不要再随心所欲,欺骗族人中一些盲目崇信者,必须放弃族霸行为。如果“豹公墩”里真的埋葬有十一位国君,你们为何怕人说三道四呢?真的假不了,假的也不会成真的。要想堵住众人的嘴,最好去学习邳州考古,敢于对“豹公墩”考古挖掘。对所谓“中华徐氏始祖陵”碑文,能去掉“中华”两字,更名为“郯城徐氏祖陵”,也就没有人说三道四了。
七、以时俱进掀起续谱新篇章
谱牒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当前徐氏谱牒中,普遍存在“二断三乱”(断头、断代,世代乱、世系乱、名讳乱”的问题,当前必须抓住时机,清理糟粕,广泛宣讲“归祖联宗,统一大系”,是改变徐氏家谱中“二断三乱”最佳选择。奉劝热爱续谱的广大徐氏,理清自身世系,认真编好“归祖统系”族谱,延续后世,造福本支族人,为加快《中华徐氏文史通鉴》第五卷出版而努力奋斗。
2023年4月16日
中华姓氏源流图:女修-大业-伯益,伯益-大廉和若木,若木生四子:
长子征国〔承徐地〕次子终〔封于潢水赐黄氏〕三子季胜〔封于马〕四子简〔封于赵〕
古徐国三地形势图:费城〔今山东费县〕,徐城〔今江苏泗洪一带〕,下邳〔今江苏邳州一带〕